风景中的人类
以下只是我个人收藏的段落与句子,可能会断章取义。
编者的话
- Arthur Schopenhauer, 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
- 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其1818年发表的,标着他思想发展顶点,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出售的。但这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却为他的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了最乐观的语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其中尤以尼采所受影响最大。尼采曾说: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以及我国文学大师鲁迅,梁秋实等,都表示曾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启迪。
- 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生存意志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还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方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
- 叔本华的著作从唯意志论出发,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对诸如世界,人与人格,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政治,智慧等一系列困扰人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而耐人寻味的深刻见解,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 此书是编者将其著作种的精华部分加以编选,冠名以<风景中的人类>。衷心希望这本书能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帮助读者加深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人格的力量
- 拿幸福来讲,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有意义。
- 人格是人自身固有的东西,它是我们幸福的惟一源泉。而其他的东西只是媒介和手段,不会对幸福产生根本影响。
- 源于内心的 --- 高尚的品性,杰出的才智,优雅的气质,开朗的心境和完全健全的体格及健康身体内健全的精神,都是幸福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精神却又依赖于健康状况。
- 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幸福的首要条件。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为了其他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 天才往往是一些坚强或感觉性敏锐的人。
- 总是看到事物的黑暗面,常常因害怕坏结果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人,同总是看到事物的光明面的人一样,也不会经常失望。
- 一个人因为长期的不幸而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会冷静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决定。 (可悲)
- 如当他的苦难,或对某一不可避免的灾难的恐惧超过他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死亡。 / 人越是多愁善感,就越容易自杀。 / 如果一个人乐观开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精神支柱,那么,除非遇到灭顶之灾,否则他就不会去自杀。
- 美被认为是个人的优点,严格地说,它却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幸福。
- 痛苦和厌倦是幸福的两大劲敌。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摆脱其中之一,却无法摆脱另一方面。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游移于这两者之间,原因在于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双重的对立:外在的或客观的与内在的或主观的对立。困境和贫穷使人痛苦,但境况太好又令人厌倦。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常常不断地为谋取生活必需品及摆脱痛苦而疲于奔命,上层社会却不断地受到厌倦情绪侵扰。这种内在的或主观的对立源于一个事实,对痛苦的感受和对厌倦的感受成反比,因为感受是直接与心灵的力量相关的。
- ??? 从根本上讲,精神麻木,是在脸上反映出来的灵魂空虚,是对外界各种无畏的琐事表现出来的持久而强烈的反映。厌倦根源于为充实心灵和精神而不断地追求刺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乞求一些可耻卑鄙的娱乐,一心想着社交的乐趣,或依仗着一些“长舌妇”或作风懒散的人。由于内心空虚,他们乐于交际,追求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生活,因此有许多人落下了颓废悲惨的下场。
- 非凡的才智还根源于超常的感受性。意志的力量越大,人的热情就越高,两者结合起来,情感的能力便如虎添翼;不能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对障碍的不满情绪就越大。由于想象的力量及在思想范围内所具有的鲜明生动的特性,加上那令人不快的事情,痛苦忧虑的情绪就会被恣意夸大。
- 人有一种尽可能使自己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一致的天性,所以人都会与自己最容易遭受到的苦难进行殊死的较量。
- 聪明的人往往把追求自由闲适,避免痛苦和忧伤放在首位,他注重恬静闲适,质朴适度的生活,而避免各种遭遇。在和人们有了交往后,他宁愿过隐士般的生活。如果他很理智,他还可能离群索居。因为一个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越丰富,他变越少求别人,同时,别人也很难再给他什么。
- 对另一种犹豫不决的人来说,一旦没有了对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的痛苦,他就会不惜一切地努力纵情岁月,与名流周旋,贪恋他的所有欲望。任何离群索居的人,都会依靠自己的一切来谋求快乐,这时他的内在所有也常常充分展露;而衣衫华丽的愚人却在低劣人格的重压下痛苦地呻吟。他不能摆脱这种重负,而聪慧的人却会以他那富有生气的思想来摆脱单调乏味的处境。
- ??? 智力不健全的人容易烦恼。原因是他们的智力仅仅是意志的原动力借此发生作用的中介。
- 最幸福的人就是精神富有的人,对外在生活条件需求极少或无所需求的人。
- 人们在一切事情上最终都不得不求助于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和发现。
- 越是人们从自身发现快乐的源泉,人们就越幸福。因为幸福的其他源泉,在本性上是不可靠,不确定,转瞬即逝和偶然巧合的。就算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容易耗尽一空,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
- 在天性和命运中已赋予了智慧的人,最关注和渴望的是维护他固有的幸福基础,为此,他必须能独立自主并享有闲暇,克制自己的欲望,限制自己的娱乐消遣。因为他的愉悦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局限在外部世界。所以他不会因渴求加官进爵,牟取钱财,贪恋名声活同伙的赞誉而误入歧途,也不会为满足低速的欲望和粗鄙的趣味而放纵自己。
- 舍弃其内而求诸于外,为荣华富贵而放弃心灵的平静及闲暇和独立,不chi啻为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 他们用容易使人激动的兴奋剂,来刺激他们的意志,诸如给靠运气取胜的游戏下大赌注,这是一种最堕落的恶习。
- Page9 理智的人的这种特性,意味着他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需要,他需要阅读,观察,研究,需要沉思冥想,需要实践,需要不受任何干扰的闲暇。这正如伏尔泰的评说:“没有现实的需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 人一旦超人一等,就会过着两种生活,即肉体的生活和理智的生活,后者逐渐被看做是真正的生活,前者则被认为仅仅是达到后者的媒介。
- 由于洞察力日益提高,知识不断增长,生活就像意见慢慢形成的艺术品那样,变得越来越连贯一致,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
- ??? 只有那些因自然赋予了超凡理智的人,以及除必须听从其意志命令的东西外的某些事物的人,才是幸福的。
- 凡人们以他们的身外之物当作生活幸福的源泉,如财产,地位,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一旦失去了,或失望了,他的幸福的基础就崩溃了。
- 天才,最为急需的是无任何干扰的职业---他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他乐于孤寂,闲暇给他愉快,其他什么都是不必要的。
- 如果他们心里只有自己,他们就不会为失去任何东西而沮丧。
- 普通人的命运注定有困扰,而它并不属于人的本性,一般人命中注定终生要为自己和家人谋生,为求生存而与艰难相搏,所以智力活动相对较少。
- 一旦无所事事,最难的就是保持平静。
- 理智过于超常,就会跟变态一样不自然。
- 精神空虚贫乏的人,由于其理智狭隘偏执平庸流俗,只能称作“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呆滞愚笨,麻木不仁,与畜生相似。
- Page13由于除了令人不快的自卑感外,在他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愚蠢的妒意,他不得不把这种妒意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而这种忌妒却可能变成一种藏而不露的积怨。尽管如此,他也不会想到使自己的价值或财富观念符合这样一些性质的标准。他不断地追求地位,财富,力量和权势,而他眼里,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世界上真正一本万利的,他志在使自己擅长于谋取这些福利,这就是一个没有理智需要的人的结局。 (自卑的人)
- 对理想丝毫没有兴趣,这是庸人最大的苦恼,而且为免于苦恼,他们不断地需要实在的东西;而实在的东西既不能使人知足,也很危险。当他们对这些失去兴趣时,他们就会疲惫不堪。相反,理想的世界是广阔无边的,平静如水的。
金钱与人
- 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意识自然必需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便导致痛苦。而是自然但并非必需的需要,如某些感官的必需的需要,这些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三是既非自然又非必需的需要,他们是阔绰豪华,奢侈挥霍的需要,即身居高位,光宗耀祖的需要,这种需要永无止境,要满足这种需要难上加难。
- 我们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我们有信心在这一水准内得到它便会幸福,反之就会痛苦。
- 一旦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要降低我们的要求就很痛苦。
- 《奥德赛》中有一段话揭示了这一真理:人们静思尘世的思想,如同人神之父给与的白昼。当我们的财富不能满足各种欲望时,就会因不断努力地增加财富而倍受折磨。
- 一般来说,真正知道需要什么和缺乏什么的人,比起那些通过道听途说了解贫困的人,更不会为需求而担忧,因而就更容易奢侈浪费。在优越环境里成长的人,对将来比那些靠运气突然摆脱困境的暴发户要慎重认真得多,在生活上要节俭得多。生而富有的人把财富看做是没有它便无法生存的东西,就像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一样。所以,他喜欢有条不紊地正常生活,喜欢深思远虑勤俭节约的生活。生而贫困的人则会把贫穷看得十分自然,倘使侥幸发了横财,他就会认为过分多余了,要把它奢侈浪费掉,即使最后两手空空,他仍然不过和从前一样,而且忧虑更少。
- 贫家女在婚后比那些给丈夫带来丰厚嫁妆的女子贪心更大,而且更奢侈铺张。因为一般来说,大家闺秀不仅比贫家女带来了更多的财产,还带来了更多的热望和遗传的天性,以保护其财产。
- 有财产的妇女,善于管理钱财,并且她会极其明智审慎地使用这笔财产。而从婚礼一开始就老老地控制了钱财的女人,则花钱如流水,穷奢极欲,把钱财花光。
- 很多人发现自己有着无尽的需求,其原因在于他们有钱时,只是为了从折磨他们的烦恼中得到片刻的解脱,靠花钱解忧。
- 如果有人志在取得政治上的成功,那就是两码事了。在政治生涯中,重要的是获得他们的朋友及党派团体的好感,以便依靠他们的帮助,加官进爵,平步青云。如果这位胸怀宏愿的人并非来自门庭显赫之家,而仅仅是一位有天赋的人,那么穷困潦倒就会促使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无论是谁,平常和人相处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证明自己胜人一筹,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如此。因此,只有彻底的寒门之子,才会自感在所有方面都低人一等。
- ???一文不名,无足轻重的人,能够不声不响地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只有他才会一直卑躬屈膝,曲意奉迎,在必要时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他会屈从于一切,而又藐视一切;只有他懂得功绩荣耀毫无价值;他在必须和他的顶头上司及达官显贵交谈或给他们通信时,不会粗声粗气;鲁莽冒失。如果他的上司随手乱抹了几笔,他就会大加赞赏,称其为妙笔杰作。只有他在几乎还是孩子时,就知道该如何去恳求,所以走入社会后,他便成了通晓这一隐秘的高级僧侣。歌德指明了这一隐秘:抱怨卑贱的目的没有用处,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是他们支配了整个世界。
- 而不愁温饱的人,心灵上往往倾向于能够独立自主。他习惯于高视阔步,也许他会有些滥用天赋,尽管他知道这一点,他绝不会用这种能力去和那些奴顏婢膝的平庸之悲争高低;他终究会明白那些顶头上司的卑劣无能,倘使他们侮辱了他,他会倔强执拗;感到羞耻。这样的人肯定赞同伏尔泰的观点:即使我们只能再活两天,倘使要向卑鄙无耻的流氓委曲求全,我们宁愿即刻去死。
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 P19
- 人都注重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虽然这种看法并不能造成多大影响,无论别人的看法怎样,它自身与幸福并无本质的联系。难以理解的是:多数人都会因为得到别人的好评或恭维而感到高兴。
- 其实我们生活的现实条件----健康,气质,能力,进款,妻子,孩子,朋友,住宅,比别人的看法重要得多。认识到这点,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否则,就会痛苦不堪。有人认为,受人尊敬地生活显得很可贵,意思是说,生存与美好的生活和别人的看法比较起来一文不值。
- 过高地估计别人的看法,是人类共有的毛病。这也许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自身,或由于文明及一般而论的社会安排所带来的后果。
- 虚荣心这个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那种追求没有实在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这种人就像守财奴,满怀着热望去追求手段,而忘记了应当追求的目的。
- 我们对他人意见的重视和不懈努力,及我们在理智上所希望的结果都很不相称。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关注看做是人天生遗传的迷狂症。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最先考虑的事情总是别人将会说什么。生活中近半数的困扰烦恼,都是由于这方面太费心思而引起的。说到底,这种担忧是一种妄自尊大的情感。由于它敏感到了完全变态的地步,这种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对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构成了虚荣心,矫揉造作,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焦虑,存在的穷奢极欲就会荡然无存,任何形式的骄横,无论怎样改变其种类或范围,只不过是对他人会说什么感到忧虑而已。我们甚至在儿童的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尽管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但只有成年时代最为严重。
- 如果人们不追求犬马之乐,浮华虚空与骄傲蛮横就会分享它们的地盘。在这方面,法国人是很好的例子,在法国,骄狂虚荣流行于市,有时甚至表现出荒谬绝伦的劲头,整个民族的虚荣达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 (百年前法国人就是这样了,文化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啊)
- 幸福主要是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 对名声的欲望是智者很难摆脱的。
- 他人的尊重没有直接的价值,只有相对的价值。如果人们能摆脱这种愚蠢的行经,就会促进心灵的平静和欢乐。在现在看来这个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幽静的生活方式对我们内心的宁静大有裨益。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不受别人眼色的左右,不再对他人漫不经心的意见纠缠不清;一言以蔽之,我们能返璞归真,回到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幸,而如果沉溺在一些有害的愚蠢行为中,我们就会陷入这种不幸。所以,我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坚实可靠,而且实在的事物上,不断地享受他们。
愚昧的傲慢 P24
- 人们常说的愚昧有三点:贪婪,虚荣,和傲慢。
- 傲慢是确信自己在某一特殊方面具有卓越的品质,虚荣则是令他“确信”的欲望。傲慢在于内,是直接的自我欣赏。虚荣则是从外欲求达到这种自我欣赏。所以虚荣心强的人能言善变,狂妄自大,而又沉默寡言。
- 我们知道,德国人没有民族的骄傲,这表明他们是诚实的。 (还不忘自夸一下,根据我为数不多的知识,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 通常来说,我们厌恶一种,就会赞美另一种,直到我们对这另一种也厌恶了,我们才会停下来,不再赞美了。每一民族都在嘲笑其他民族,所以,民族之间的嘲笑没有什么公道与不公道之分。
荣誉是不可失去的东西
- 地位是一种世俗的价值。严格来说,地位是一种虚假的赝品,其目的是获取人们的敬意,其实,它就是一种假冒的东西。
- 从客观方面看,荣誉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评判,从主观方面看,荣誉是我们对他人评判的关注。
- 人只要没有完全堕落,就有羞耻之心,在任何地方,荣誉都有特别的价值。原因是:人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达到这个目的。
- 要成为一名有用的社会成员,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肩负起社会对个人所要求的责任;二是要肩负起社会对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具体位置所要求的责任。
- 人常常会尽可能给世人一个美好的印象,并很在乎这一美好印象的建立。这是人基本的,内在的本性,即所所谓的“荣誉感”和“羞耻感”。只要想到被人菲薄,便顿感羞愧耻辱,甚至即便知道自己是无辜的,自己并没有完全忽视自己的责任,而只是在自己的自由意志范围内没有尽心尽力。
- “市民的荣誉”范围很广。它基于这种假定:我们应无条件地尊重别人的权利,所以不可以使用任何不正当或违法的手段谋求我们想得到的东西。这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条件。
- 荣誉是根本的基础,它在于坚信道德品性是不可改变的,而单纯的邪恶则意味着将来在同样环境下发生的同样行为也同样邪恶。
- 失去自信的人会永远失去信心,不论他作哪些努力,也不管他是什么人,都无济于事;这种可怕的结局防不胜防,无法制止。
- 诽谤是无中生有,攻击荣誉的惟一武器。抵制诽谤的方法,就是公开地打倒它,并使它的恶语中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我们乐于受人尊敬并非由于尊敬本身,而是因为尊敬带来的好处。
- 一旦有人公然贬斥我们,无论他多么恶毒愚蠢,我们的荣誉都会受到损害。除非我们能努力恢复我们的荣誉,否则就会永远付诸东流。
- 控诉你的敌人徒劳无益,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你的朋友。
- “以牙还牙”也是一种维护荣誉的办法,即以更为强烈的粗野来回报粗野。
- 他们对人生总是抱着自然不带偏见的态度,而且避免使自己受到这些堕落可恶的傻瓜影响。
- page 36
- 如果一个人能正确估计自己的价值,他就会对侮辱无动于衷。如果他无法讨厌侮辱,那么稍具精明和修养,就会使他不露声色,掩饰愤怒。
- 认为杀死对手是公正的,这是一种偏见。只要在公开的竞争中和在使用同样的武器时存在这种偏见,它就会把强权当作公理,同时,把决斗当作上帝的干预。
- 一是现代荣誉的医治方法;二是通过哲学来纯净我们的观念,消灭现代弊病。因为只有消灭我们的观念,才能根除邪恶。
名声的获得 P43
- ??名声是不朽的,荣誉是短暂的。
- 人们欣赏在短暂的时间里,经历丰富多彩的人,喜欢具有时代气息的人,喜欢那些属于同一时代,生于斯而死于斯的人。
- 人们最终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务,其实仅仅是一些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
- 就像歌德说的那样,理智低下的人无法认识和欣赏本来就存在的善。
- 人们尊敬的不是名声,而是使人名扬四海的东西,这是真正的本质。名声仅仅是一种偶然的事情,它主要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标志影响个人,能使人更加坚定他的自我评价。
- 仰仗别人的思想来确定生活的价值是可悲的。
- 伟大的心灵或健全的理智能使人幸福。
- 认为自己有健全的理智和判断力却又不是天才的人,并不害怕艰苦的研究工作。只有依靠勤奋努力,才能超越群氓。群氓也经常看到这些事实,但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孤立的。须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理解。
认识你自己 P52
- 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若为某项具体工作而煞费苦心,不时地将注意力转向生活或工作的规划,不仅更为必要,也更为适宜。
- 只有当我们走完人生旅途的某个阶段时,才可能认清我们全部行为间的真实联系:如我们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才能明白精确的因果链条和努力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沉湎于日常的生活琐事,就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天性行动,并受情感的左右或能力的限定。
- 有很多无足轻重的人,仅仅生活在现在,而另一些人则沉湎于未来,总是有忧心忡忡,愁思满腹。很少有人能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
- 既不要让未来牵引我们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也不要沉湎在对往事的追悔惋惜中,而要记住:只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
- 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生命仿佛全在这每一天中。
- 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不为恐惧侵扰,就越可能被欲望和期待骚动。只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非矫饰赤裸裸地存在时,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幸福是有限的
- 说幸福是有限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人的后半生比前半生凄凉孤寂。
- 意志越不易激动,人们遭受的痛苦就越少。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 为摆脱这些烦恼,人们会利用闲荡 社交 挥霍 娱乐 饮酒等方法。而这类方法将导致灾难 堕落和不幸。一个人如果无所事事就很难保持心灵的宁静。
- 生活方式的简陋质朴,单一不变,如果人们不感到厌烦乏味,也是有益于幸福的。
- 一个人是幸福还是痛苦,取决于他倾注全力的是什么。在这方面,纯粹的脑力工作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生活实践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
- 经验就是一本教科书,通过对它的反思,批评,将会获益匪浅。如果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不对之进行反省,就得不到大量的知识,摆在面前的就像是一些没有注释,大部分内容深奥难解的图书。这里提出一个忠告,即每晚睡前反省白天所做的一切。
- 那些曾经影响过我们的事件和境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隐没在心境和情绪中,但我们能想起我们曾就这些事情和境况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于是它们原本只是形式,却成了表达或批评这些事情的结果。
- 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这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
- 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由个人价值的大小决定。当一个人独处时,可怜的人体验到的是他的全部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
- 一个人会完全依赖自己拥有的财富,并且只看重自己,因此他生活得十分幸福。
- 如果一个人聪明机智,那么,再有一个伙伴就足够了;如果你只与普通人打交道,就要拥有大量的伙伴才合适,因为这样,你就可以让他们协同工作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正是从管弦乐队中得到的启示。
- 那种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荒漠,是造成另一种不幸的原因。当优等阶层的人为实现某种理想而组成社会时,结果几乎是无数的民众如同害虫般涌来,哪里都是这样,他们的目的是为摆脱烦恼,有的则是随波逐流。他们不加任何识辨,盲目地对一切事物一哄而上。他们有的人急急忙忙挤进社会,有的人呢则身不由己地被推入社会,然后又一起毁坏它。
- 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经验是对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反省的产物,尤其是大多数人所经受的不幸中所获得的裨益。
- 就连伏尔泰这位最善交际的法国人也承认,到处都有不值一提的凡夫俗子,“地球上挤满了蝼蚁般的人群,却没有值得与之谈话的人”。
- 我们也发现,我们碰到的都是一些不完美的人。我们不再对生活抱有拙劣的幻想,且只要从某个人那里了解到他的外形,我们就会感到无需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
- 幸福并不意味着事事如意。
- 我奉劝你养成在社交中保持某种孤独的习惯,并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既不要拘泥于别人,也不要立刻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
- 社会就像一团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却不是因为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忍受严寒的煎熬。
- 妒忌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很快变成一种邪恶并导致不幸和痛苦。
- 拿自己的命运与别人的幸运相比,是一种自我折磨,若能避免这一点,就会满意自己拥有的一切。
- 如果遭人妒忌,就应与心怀妒意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并尽量避免与之发生联系。
- 经常反省思考,将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完美。
-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晨时光是生命的本质。
- 由于健康,睡眠,饮食,温度,气候,环境,等纯粹的外在条件会对我们的情绪甚至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千万要珍惜愉快的心境,它是很难得到的。
- 我们常对于未来寄予莫大的希冀,预测将来大功告成,并借此驱散心中的忧郁和愁闷,这是一个引起我们无限遐想的过程,其中不乏幻想和错觉。一旦这些美好的希望被残酷的现实取代,我们就会陷入绝望。
- 对每一个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事务和世俗烦恼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
-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尔后便永远消失,只有天才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 人应当避免受到自己的想象力的诱惑。 (脑补的世界,无一例外都破灭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 2023-10)
- 体力可以通过大量运动而得到强化,神经却不能,神经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衰竭。
认知他人
- 人的一生随时准备且能做到的两件事是:防患于未然和豁然大度。前者使他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使他避开冲突和争吵。
- 一个必须生活在他人之中的人,绝不能抛弃任何在自然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尽管他很邪恶,粗鄙或荒唐可笑,也应把他作为既定的事实接受下来。
- 任何人都不能改变自己的独特个性,就像他的道德品格,理智才能,性情或体格;如果我们谴责他,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那么,除把我们卷入一场拼死冲突外别无是处。
- 所以,你必须允许他人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你应作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恰如其分地利用其特性,而不应该希望其本性有任何改变,或随意谴责他,这就是“待人宽容如待己“的真实含义。
- 本性相近的人却会感到彼此间的默契,如果他们的脾气相同,他们之间的交往就会和谐一致。
- 如果他们在孤独中偶然遇到一个本性中有某种能够引起共鸣的人,且这种心灵的共鸣不是长期的,或有一定时间段的,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喜悦。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是相互作用的。这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气质相近的人能够迅速地一拍即合。
- 情绪的均衡是产生稳固友谊的条件,这一条件是由情绪波及的交往伙伴来调整的。
- 冲突作为情绪差异的结果,浸入社会交往中,在一定程度上正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总是理想化的甚或是神圣化的。记忆就像一个模糊的照相机镜头,它把一切都收入镜头中,产生比实际景致更美好的画面。
- 通常来说,你不能从别人身上看到比自己更多的东西,因为你的才智决定了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你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会仅局限在他的不足之处,你会像盲人看不见色彩一样看不见他优秀的精神品质。
- 从一个笨人身上是看不见才智的。
- 一想到那些卑鄙肮脏,麻木不仁,庸俗下流的人,你就会明白除非你也变得跟他们一样庸俗下流,否则你就不会跟他们对话。
- 拉*罗切夫考尔作出了惊人的论断:一个人既想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又想体验到挚爱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要么得到尊重,要么是爱。
- 爱却不直接关乎个人的价值,爱在本质上是主观的,而尊敬是客观的。无疑,被人爱比受人尊敬更有用。
- 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一种内在的本性,由于这种内在的本性,他在类似环境中的行为总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 与一个你已绝交的朋友重修旧好,实际上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当他第一次在背后干了损害你们之间友谊的事时,你宽恕了他,他就可能越发大胆放肆,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你不会与他绝交。 (信任只有一次)
- 如果你在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碰到一些很粗俗或很愚昧的人,也不要因此感到烦恼或痛苦,而应把它看做对你获取知识的一种补充,即作为在人类品性研究中的一种值得考虑的新事实。你应当像一位偶然发现了罕见矿石的矿物学家一样对待它。
- 一个人不能长期伪装自己,因为本性将重申其欲求。
- 一个人能清楚地看到别人地弱点和缺陷,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却熟视无睹。其他人则是一面镜子,一个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本性中那些罪恶,愚昧,无教养甚至令人恶心的东西。
- 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所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工作,所拥有的国籍或家庭关系来评价,衡量他。以因袭的社会等级所赋予他的地位和品性为依据来批评他,就好像他就是已被标价待售的货物。那么人的内在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应是评价他本人个性的尺度。
- 这就是人类特有的本性,无论你多么不愿承认,书院额长时期的分离总会损害友谊。我们那些无法见面的朋友,虽然时常萦怀于心中,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牵挂却会逐渐淡漠,我们对他们的兴趣也越来越理智,甚至仅作为一种惯例而维持下去。
- 一个试图凭借才华和精明跻身于社会名流的人,往往就是未经世故的人。这种品行很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忌恨和不满,而他们又不得不隐瞒自己愤恨的真正原因。
- 炫耀自己的才华,卖弄自己的精明,其实是旁敲侧击地嘲笑别人的愚钝和无能。
- 智者固然不愿与傻瓜为伍,而蠢人更是一百倍地厌恶与聪明人交往。
- 要做到举止文雅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对每个人都表示出很大的尊重,它还要求当我们为摆脱与人们的关系而兴高采烈时,装作对他们仍有很大的兴趣。将文雅与自尊结合起来就是智慧的一大杰作。
- 不要反驳他人的意见。 也不要试图纠正别人在谈话中的错误,那样很可能会冒犯他人,即使不得罪人,想纠正其错误也是很难的。
- 倘使你希望别人接受你的判断,就应冷静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把它表达出来。
- 沉默寡言比高谈阔论更能显示你的聪明才智,因为沉默是老成持重的表现,而多言却给人以空虚自负之感。
- 仔细观察并记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好衡量批判他的价值,以便以他的行为方式为楷模。但不要忽略品性是难以改变的,忘记一个人品性中的瑕疵就像试图扔掉辛苦挣来的钱一样难。
- 怒气冲冲地对人说话,以表示你对他所说的事或所见所闻的不平,这是危险,愚蠢而又可笑,粗俗的。
- 除自己外我们不应该对他人流露出生气或憎恨;感情会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该表现出来。
- 说话模棱两可事精明人处世的惯用计谋,这意味着让别人去揣摩他的意思,如果听话者反应迟缓,就会把握不住他说的话。
人类的意志自由 P91
- 还是理解不了
反道德的动机
- 人最主要,最基本的动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利己主义,即迫切需要生存并想在好环境中生存的冲动。只要动物是以理性为指导,理性依靠反思就会使它有计划地实现它的目的。所以动物是利己的,但不是自私自利的。
-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希望,划重点)
- 恶意的主要来源是忌妒,由看到别人的快乐,财富或优势所燃起。人绝对有忌妒心。
公正与仁爱是元德
- 自发的公正和无我的仁爱行动,是能称得上高尚与宽宏大量得行为,它们是否在经验中出现,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
- 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公平待人的原则是天生固有的,他们既不蓄意伤害别人,也不无条件地谋取自己地利益,而在考虑自己的过程中,又关心别人的权力;有这样的人,当他们从事彼此负有责任的事时,不仅使对方尽他的责任,还记住他自己的责任,因为任何和他们打交道的人倘要受到不公正待遇,都是违反他们意志的。 (这些真正诚实的人)。我?
- 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还有另一个特点,它完全时内在的,所以不太明显。
- 没有原则,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反道德动机的摆布,这些动机直接受外在影响而活跃起来;而且正好在于坚决遵循并服从这样的原则。
- 公正,毫无疑问,是一种真正的,自觉自愿的德行,其根源在于同情。
- 忘恩负义是一种可恨的,令人震惊的邪恶,感戴也算不得一种义务。
- 慷慨激昂的演说比作证容易,做诚实的人比道德说教难。
- 能影响人们各式各样的动机还可以分成三类:(1) 自己的幸福 (2) 别人的痛苦不幸 (3) 别人的幸福
根深蒂固的性格差异 P113
- 性格的差异是根深蒂固的。恶人生来就有他邪恶的一面,和蛇生来就有它的毒牙与毒腺一样,丝毫也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 你永远不能通过教授使换人成为好品德的人。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能把它教授给人。
- 由深思熟虑产生的德行都没有多大价值。它们缺的是感情和习惯。
- 性格是原始资料,是永远不变的,不能通过理智改善。
- 这是因为知性长年累月不断改变而更加成熟,所以性格更纯粹,以比较清楚的形式凸显出来;而人之早年则受无知,错误和幻想的伤害折磨,有时使错误的动机凸显,有时掩盖真实的动机。
- 自利心或利己主义,邪恶,同情是人类行为的三个基本源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以不等比例存在的因素。
- 另一类型的人,他的本性很容易受到恶毒动机影响,只要能伤害他的邻居,就算会给自己带来严重损害也在所不惜。
- 这种心地仁慈首先约束一个人不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情,其次,它也无论何时何地都叫他见人遭难都要给予救助。
- 如果希望劝诱这利己主义者得行慈善和仁道,只有一个方法能办到,必须使它相信,减轻别人的痛苦将对他自己有利。
- 意志奋力以求的目标不可能改变,只能改变所期盼达到该目的的途径。教导可以变更手段的选择,但不能变更个人在他一切行动中念念不忘挑选的最终目标;这是由他的意志按照它的本质决定的。可以使自私自利的人明白,倘使他放弃某些小利,他获得的利益就会更多。且可以教育恶毒的人,他将因损人而更害己。却永远不能劝服一个人摒弃自私自利和邪恶本事。
- 尤其真实的是,我们会发现"不损害任何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比"帮助任何一个人"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 不论我们尊重与热爱或鄙视与憎恨别人的是什么,它都不是可变易的,暂时的显现,而是某种稳定的,永续的东西。如果我们有理由改变我们对任何人的最初看法,不是他改变了,而是我们错看了他。
- 在这论文结束时提出的很多真理,都恰好击中许多根深蒂固的偏见与错误,特别是击中了那些属于颇为流行,适合初等学校的简单道德体系。但我不感到后悔或遗憾。第一,我既不是在向儿童,也不是在向无知大众讲话,而是在向一个探究真理与研究学术的科学院讲话。他们的探索是纯理论的探索,涉及伦理学终极的普遍真理;且对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应作出严肃的回答。第二,错误就是错误,没有无害的错误,更没有特许的,有用的错误。相反,所有错误几乎贻害无穷。
不幸是积极得
- 幸运才是消极的,换句话说,幸福和满足隐含着某种欲望的实现,即某种痛苦结束的状态。
- 我们得到的快乐通常不如我们期望的称心,相反,我们遭遇的痛苦却比我们预料的更深重。
- 在我们欢悦的日子里,我们对不幸一无所察;而命运却可能已为我们准备了疾病,贫困,残废,视力或理性的丧失等。
- **正是工作,忧虑,劳动和烦恼,构成了一个人漫长的整个生涯。如果人的全部愿望在刚出现时就得到满足,人们就无法填补他们的生活。**他们生在世间就不会有什么作为。倘使世界是一个豪奢而安逸的伊甸园,一块流溢乳蜜的田野,每个少男毫不费力就能在那里得到他心爱的少女,人们就会因厌倦而死,或自缢身亡。(???)
- 你还可以把生命看成没有任何裨益的一段插曲,因为它扰乱了自然的宁静。就算你在生活中事事顺心如意,随着生命的延长,你也会更清晰地感到,人生只是一种失望,甚至是一种欺骗。
- 如果生儿育女只是一件理性的行为,人类种族就不必继续繁衍了。谁忍心怀着极大的怜悯看到下一代分担生存的重负呢?无论怎么也不能冷酷无情,不负责任地把这种重负强压在下一代身上。
- 有人或许说,我的哲学令人不快,因为我说得太真实了。
- 所以,就肉体快乐来说,人所享有的并不比畜牲优越多少,除非他的神经系统具有更高的可能性足以使他对各种快乐更敏感;但他对痛苦的敏感程度也会随之提高。与畜牲相比,人的内心还有多少强烈的感情?
- 为增加快乐,人的欲念越来越多,其需求的强度也越来越烈,这些欲望在原始状态时并不比动物难满足。由此,精美的事物,烟草和鸦片的享用,醇厚的酒浆,华贵的服饰等超过他生存所必须的数不胜数的精品便奢侈地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 生活地惟一目标就是填满他们地钱袋,而从不向头脑里赛点可怜卑琐的芸芸众生,这就是人饱受厌倦折磨的独特例证。他们的财富异化为一种惩戒,驱逐他们于无所事事的苦海之中。如果他们企图逃脱这种厄运,就必须四处鼠窜,东奔西藏。他们一到某处地域,就会询问那里有什么娱乐。欲望和厌倦是人生的两大支柱,这就是一条真理。
- ??每个人都禁锢于特定的安排,这种特定的安排迫使他只选择一人为偶。这种感情就会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性欲之爱,而它正是微弱的快乐和沉重的痛苦的根源所在。
- 对人来说,只有死亡才是真实的,这一事实使人生的境况越发陷入痛苦的深渊。
-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每个人对他的同伴都要感恩图报。
生存的本质
- ??人们生活中能诉说的每一件事,只有在瞬间才是现存的,尔后就成为过去了。每当夜幕降临,过去的一天总会令人感到百无聊赖。思考短暂的人生为什么会转瞬即逝,可能会使我们变得疯狂。倘使人们不是在生活的底层隐秘地发现,其永恒地源泉是可能耗尽的,人们就总会希望再次获得生命。
- 饥饿和性本能这两种基本动力,都产生并维持着这种变化无穷的永恒运动;也许,厌烦也产生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别无其他动力可言;在人生的舞台上,这些足以形成复杂情节的原始动力一旦发挥作用,就会出现许多奇妙善变的场面。
- 对世界的消极认识构成了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特征。
- ??人是很贪婪的生物!他所得到的每一次满足都促使他去追求新的欲望,这是为什么呢?真正的理由是:意志就其本质而言是整个世界的主宰,一切都从属于它;因此,除了整个世界,任何单个的事物都无法使它满足,而这是永无止境的。
- 生活主要表现为一种维持生命的任务。如果这一目的达到了,生活就会成为一种负累,于是,随之而来的第二项任务便是以已经获取的生存条件来驱赶厌烦之情。
- 如果生活有实际的内在价值,就无所谓厌烦之类的东西了。仅生存就能满足我们,我们将别无他求。
-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地依赖生存,其空虚和本质地无价值就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厌烦的含义。
自杀问题 P133
-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把握自己的生命和肉体。
- 如果谁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他就会立刻结束自己生命,在生活中这是屡见不鲜的。
- 我们总希望以肉体的痛苦来缓解精神的痛苦。自杀其实就是这种情感导致的,因为对那些遭精神折磨的人来说,肉体痛苦无关紧要。
- 也可以把自杀看做一个人类向自然之神提出并欲迫使她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死亡将会给人的生存及其对事物本性的洞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意味着一种意识的毁灭,是一种愚蠢的尝试。
理性 P141
- **人的真实含义是面具,就像古代舞台上演员的习惯装束。**没有人把其真实面貌显露出来,总是戴着面具,扮演着他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全部过程被当做一个周而复始的喜剧。这是在一个聪明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社会。对于一个傻瓜来说,却是安逸舒适的原因。
- 仇恨产生于内心,轻蔑产生于头脑,这是我们无法驾驭的。
- 如果一个人仇恨他遇到的一切可怜的东西,他就会对所有事物心灰意懒。
- 抑郁症是一种痛苦,它不仅使我们错过眼前的事情,还常常对自己杜撰的不幸未来忧虑不安,甚至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无端的指责。
- 倘若一个人突然发现他正处在幸运之中,他就对大多数事物产生怜悯与和善。倘若他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或幸福对他早已成为寻常状态,结果便可能相反,即痛苦离他太遥远,他就不可能有任何同情心。所以,穷人常常乐于助人,而富人却很难这样。
- 只有智慧和知识才能使一个人超越另一个人,并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 在法国悲剧作家的作品中,这种情况更明显,除了表述情感外他们再没有其他旨意。他们时而沉溺于虚夸的悲哀中,时而说几句净距格言来掩饰主题的粗鄙。
- 事实上,虽然本性上意大利人与德国人迥然不同,在艺术欣赏却都具有深沉,严肃,真实的情趣,而法国人却根本不具备这种情趣。
- 无疑,许多人把一生中的好运归于自己有一副笑容可掬的面孔,才博得了别人的好感。还是小心谨慎为好,千万要记住哈姆雷特的名言:有的人尽管笑容可掬,却是一个坏蛋。
- 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根据他持的人生观而定。
- 才华出众的人很少愿意承认其错误和弱点。他们总是把自己的错误和弱点看做已付出的代价。他们从不认为这些缺憾是自己的耻辱,相反,却认为是自己的荣誉。那些与他们的品质相符合的缺憾更是这样。
- 有许多品质优良,才智超群的人,他们常常否认自己存在弱点,一生谨小慎微,甚至对显示自己弱点的蛛丝马迹都极为敏感,这样,他们的全部优点就在于不曾有过失和遗憾。如果这些人的错误和弱点被人发现,其声誉就会立即受到伤害。
- 对才智平庸的人来说,谦虚意味着诚实;而才智超群的人,谦虚则是虚伪。
- 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被训练得只在某件具体的事件上是高尚的。就像有的人并不偷窃你的钱财,但他向你索要他所喜欢的东西,又分文不付给你。
- 时间上的差距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那些很早以前发生的事情和场面,和参与这些事情的人们,都蒙上一层迷人的假象,呈现在记忆的面前,这样,记忆所涉及的就仅是往事的轮廓,而根本注意不到令人讨厌的细节。
- 有些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是孤独的时候便感到烦恼无聊。他们独自一人时就笑不出来。
- 孤独的人不可能笑容满面,一般来说,这只是因为缺乏想象力及精神的贫乏。
- ??英国人对做手势向来不屑一顾,把它视为粗俗而有损尊严的东西。我认为,这是某种愚蠢的偏见在作怪。
教育的误区
- 据说人类的智力是这样构成的,即一般观念对具体观察的抽象,从时间上说,就是在具体观察之后。
- 这是违反大脑的自然发展造成的结果。教师不是去发现儿童自己的辨别能力,也不是去教他们进行独立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却是竭力向他们灌输现成的思想。所以儿童在成年后又要花费多年的时间,去纠正由于错误使用一般观念而造成的错误的人生观。
- 普通的方法是儿童还没有对世界进行具体观察之前就将各种观念印入他们的脑海中,而这些观念就是偏见。
-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时,他能看到许多事物的许多方面。
-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青春年华总是短暂的,记忆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任何单一的个体,情况都是这样。
- 当一个人拥有的抽象概念于他实际上感觉到的事物之间完全相符时,他就能驾驭知识。
- 成熟是经验作用的结果,它需要时间。
- 注重实际的人,需要的是关于人情世故的渊博的知识。这种知识显然是需要的,但又是令人生厌的,是一种人到老年也不能穷尽的学问。
风景中的人类
- ??世界上有一些真正美丽的风景,但风景中的人类形象却丑陋不堪,还是别看他们吧。
- 在冬天寒冷的日子里,几只豪猪挤在一起互相取暖;但当它们身上的刺彼此戳着对方时,它们又不得不散开。然而,寒冷又把它们驱赶到一起,接着又反反复复发生同样的事。结果,经过多次反复,它们才明白:最好是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
- 同样,社会需要把人类驱赶到一起,但他们又像豪猪一样生性多刺,难以取得一致的特性使他们互相排斥。他们最终发现惟一可容忍的交往条件是适中的距离,包括彬彬有礼的规则和温和友善的态度;违反这些规则的人将会受到严厉的警告:请勿接近。
- 这样,取暖的共同需要就会得到特别适中的满足,人们也不再被刺痛了。一个体内蕴藏热量的人宁愿呆在远离人们的地方,这样,他既不会刺痛别人,别人也不会刺痛他。
宗教是大众的形而上学
- 162--183
阅读
- 由于贫困和需要所迫,穷人劳作取代了思想,并被剥夺了知识的地盘。但愚昧的富人,则与荒原的野兽没什么区别,他们单单为着无尽的贪欲而活着,对于能给他们带来极大价值的知识与财富,他们都不会利用。
- 我们的阅读,其实是别人在替我们思想,而我们仅仅是在重复他人的思想过程。
- 阅读时,我们的心灵仅仅是他人思想活动的场所,如果有人成天手不释卷,不休息,作一些不费脑力的消遣,他就会逐渐丧失思维能力。就像总是骑马的人,有朝一日会不记得怎样散步。有许多学者都是这样,书读得越多,人变得越傻。
- 学而不思则无所学,阅读而不加分析,学到得东西就肤浅,最终会被淡忘。
- 文学如人生,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会发现有些不可救药得流氓无赖,就像夏天里得苍蝇,四处污染,到处乱飞。
- 所以,阅读如能有所自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阅读应该精选,不能仅因某本书盛极一时而信手拈来。
- 那些由于骄傲而使自己吹破了牛皮的人,是无法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的,他们只能埋头于历史的一些黑暗角落,或只讲述别人所做过的工作。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职业使知识兑现了,其实这种工作主要靠的是一种机械的本性。
相貌不会欺骗我们
- 人的外表往往是表现内心的图标,而相貌则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情特征。
- 语言仅仅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想,而相貌往往传达了自然本身的思想。
- 人们往往坚持以貌取人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对的,知识应用起来不那么容易,应用这一原则的技巧,部分属于天生,部分归结于经验,谁也难以肯定在这方面驾轻就熟,即使阅历很深,老于世故的人也难免不出差错。
- 要成功地观看一个人的相貌,首要的条件是保持纯粹客观的观点,这不是件容易事。
- **严格地说,只有第一观感才能提供客观的评价,而这种客观的评鉴是破译他人性格特征的必备条件。**气味只有在刚接触时才对我们发生作用,酒只有第一杯才能让我们品尝出真正的滋味。同样,只有初次相遇,人的相貌才能给我们充分的印象。
- ??第一印象常常是令人厌恶的。大多数人的容貌实在令人厌恶了!只有很少数人相貌俊美,禀性善良而且充满智慧。
- 人的外表正式根据人的个性刻画的,人的外表被铸造得和个性相吻合。
- **优美得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不断地收缩,舒展,就表现出性格特征来,这就是慢慢形成理智聪明的外貌缘故。
- ??俗话说,日久见人心,还不如说,时日越久越易受骗。直到后来某人恶劣的品行暴露无遗时,我们起先的判断才得到证实,那时我们才会对这类人表示蔑视。
- 人的脸孔正式其本质的表现,倘若他骗了我们,那不是他的过错,而是我们学艺不精,错在自己。
- 观相术是了解人类学问的一种主要工具,因为人的面孔是人们难以施展掩饰才能的地方。
- 拿一般的观相术来说,人的才智比人的道德风范容易观察。
- 傻瓜麻木迟钝,动作缓慢,所有的姿态都显得蠢笨。聪明勤奋的人也同样地表现出自己的本性。
- 人的相貌比姿态和运动更能表现才智,脑袋的形状及其大小,脸部肌肉的伸缩和变动,都能表现才能。特别是眼睛,有的人眼如同猪眼,浑噩污浊,暗淡无光,小如鼠目;而天才的双眼炯炯有神,神采飞扬。
- 大自然把人高贵的记号清楚地刻在了天才的脸上,就连孩童也能一目了然。
- 道德品性是和人的生理器官有联系的。但理智能力与人体器官或某一系统的某些部分的联系要更直接一些。
- 任何人都会装出一副聪明的样子,寻找机会表现自己的才智,把自己的才智作为一种自我满足的东西,但他很少暴露自己的道德品质,大多数人都会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道德品性;并且,由于大量的实践,使得人们伪装自己的本事更加高明。卑劣的思想和毫无价值的努力逐渐在他们的脸上,特别是在他们的眼睛里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断定一个人不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容易,但要断定他不会犯下滔天罪行就难了。
微妙的心理
- 对人来说,在意志和理智之间要达到某一种一致和均衡,是在世界上生存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依据自然形成的均衡越完美适当,生命的道路就越顺利平坦,也就越令人欣悦快乐。就算两者只是大约接近,也足以免于毁灭。
- 人类具有理性,伴随理性产生了谨慎;因谨慎而有了掩饰的能力,给意志的活动蒙上了一层面纱。
- 人类只有在产生爱和激情时,才能撕开这层面纱,显露出意志。所以,一旦激情被表达出来,就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不论这是什么样的激情。
- 我们可以在狗,猿猴,猫等较低等动物身上找到乐趣,是因为它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它们地意志来而且显得天真活泼,也因为它们那纯真地自我表现方式给了我们许多的乐趣。
- 我们乐于观看动物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喜欢以这种简单化了的形式,来观看自己的本性。
- **出人意料的喜讯,有时会使人丧命,这是因为幸福与痛苦的产生,在于它们的程度是否与我们的承受能力相称。相反,对于已有的幸福或稳操胜券的事情,我们不会有异样的感觉。
- 一切快乐都能消除痛苦,而痛苦或不幸则会波及我们的快乐,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 对即将发生的事物和可能发生的事物的渴求就是希望,也许没有人能从这种愚昧的心里状态解脱出来,这使理智很难正确断明这样的可能性;**就算就有1/1000的机会,人们也会认为所期望的事情是有可能的。因此,意外的不幸就像致命的一击,永远不会磨灭的希望会由于无休止的折磨而像死去了的一样。
- 一个无所希冀的人无所畏惧,这就是"绝望"。
- 西班牙语的耐性一词与痛苦一词密切相关。因此耐性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和心灵的积极状态相反,且这两种状态时水火不容的。
- 金钱是一种抽象的幸福,那些不能再具体享受人生幸福的人,只能费尽心机去谋取钱财。
- 记忆就像一把筛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小孔就越来越大;我们年龄越大,留存在记忆中的东西就遗忘得快。相反,在早年那被牢牢记住了得东西却不会遗忘。
- **哪里有傲慢和虚荣,哪里就有复仇的欲望。**正如任何愿望的实现都会伴随着失望一样,复仇也如此,我们希冀从复仇中得到的快乐差不多都被怜悯心所??取。复仇常常会撕碎我们的心,折磨我们的善意,复仇的动机已不变了,剩下的只是我们仇恨的证明。
天才的品格
- 就算他们的天资不很高,只要真实,就会永远存在一条不便逾越的界限,把他们与那些普通人区分开来。
- 我们应像一棵树那样,狂风骤雨可以摇晃它的枝干,却阻挡不住它在每一根枝条上结出鲜艳的果实。就像格言说的:风谣树动,果实累累。
- 一座楼塔,从塔底到塔顶是三百层,但从塔顶到塔底也是三百层。这样看来,伟大的天才只是感恩于凡人的恩惠,因为正是借助这凡人的力量,天才本身才会伟大。
写于2024-01
- 读这本书一是有缘,此书乃是人生导师所赠,二是想看看自己的长进,是否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上一层境界。分享一些我的经历吧,如果顺便能给有缘刷到的朋友一些启发,鼓励,那就太棒了。当然啦,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听人劝,吃饱饭。
- 这已经是第三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是刚拿到书的时候,浅浅翻过,并没有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第二次也是图中写的2016年,在法国学习法语的时候重读并抄写了一些句子,陪我度过了低谷。这次是在生活工作稳定,走出舒适区,逼迫自己成长的背景下,重新读了这本书,拿书中的观点和各个时期的自己对照,也蛮有趣的。
- 我从小镇出来,一直遵循着向优秀的人学习的习惯,模仿他们,通过强大的执行力来克服自身的劣根性。
- 以前的我,因为出身于普通家庭,而人生之路上总爱和优秀的人攀比,好的方面是激励了我努力奋斗,而不好的却是埋下了自卑,自负,不自信的种子。因为眼界与阅历尚浅,我在做每次人生选择时,对于自以为的最优解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让我的行为与我"认为"的世界相统一。从小就有"强迫症",这件事必须符合我的心意,我不允许自己出错,会为一段时间的低迷而自责,就连逃避时,打游戏连跪十二把也要赢一把才会睡觉。这种过度苛求自己的生活很累,但还是会坚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在做事情做规划的时候会设想好一切,然后在源头去矫正,希望一切事情可以在我的想象中发展,觉得一切就应该一天比一天好。如果足够幸运或足够富有,确实可以,但大多都是无限的精神内耗。
- 这种先天和后天时代环境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需要在成年成熟之后,花很大力气去不断修正,不断自我成长,也需要命运加持,才能突破的!
- 自卑,我的自卑源于出身,金钱,这是不可避免也是无法选择的,它带来的后果就是抱怨,嫉妒,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自卑会让你错过好多事情,比如原本可以体验到的感情。书中是这样讲自卑的人: "除了令人不快的自卑感外,在他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愚蠢的妒意,他不得不把这种妒意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而这种忌妒却可能变成一种藏而不露的积怨。尽管如此,他也不会想到使自己的价值或财富观念符合这样一些性质的标准。他不断地追求地位,财富,力量和权势,而他眼里,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世界上真正一本万利的,他志在使自己擅长于谋取这些福利,这就是一个没有理智需要的人的结局。" 读到这句的时候有种既视感déjà vu,这不是当年的我么?当年得选择就是不断地追求财富,权势。
- 克服自卑,现阶段的我看来就是多挣钱,银行的余额就是底气,承认自己是个俗人。刚来法国一无所有,到现在有稳定的工作与生活,自己花钱看世界,很大程度上让我没那么自卑了。记得罗翔分享的一句话: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我到觉得要谦卑,自卑大可不必。
- 自负,自负来源于攀比,以及炫耀。那种想出人头地,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想表现得高人一等。给人很装B的感觉。确实,你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就想证明给别人看! 还有,自负的人在小有成就的时候会自我感动于一种自我牺牲的伟大和胜利的喜悦当中。
- 克服自负,用书中的话: 拿自己的命运与别人的幸运相比,是一种自我折磨,若能避免这一点,就会满意自己拥有的一切。当我意识到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同,可学习不可攀比,思想和行动开始内敛,关注于自身,不再想证明自己,当个小透明也蛮好的。并且做到,能给与在低谷时期的朋友以鼓励,并真心为那些取得成就的朋友感到高兴,也得给自己点个赞👍! 这不就是当年偶像指导我得样子嘛。
- 不自信,书中讲:失去自信的人会永远失去信心,不论他作哪些努力,也不管他是什么人,都无济于事。我的不自信来源于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来讲是思想与见识,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很差劲,原生家庭,身高,样貌,情商等等。我每次想尝试新事物的时候都会畏首畏尾,自我怀疑,我也行吗?我配吗?我真的可以吗?而且不想犯错,只想"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保持一种自以为是的上进与努力状态。人一旦不自信,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会非常在意周围人的感受。还有就是玻璃心,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反复质疑自己。不自信的人大部分都是固定性心态,很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防御力非常强。
- 克服不自信,近半年来确实走出舒适圈,不是发自内心,是逼迫自己走出来,我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长了,思想也停滞不前,那种上进的内驱力迫使我做出了改变,当然也有很现实的原因,我觉得准备好了看看能不能找个组队打怪的队友。当你把注意力聚焦到自身,开始接纳,反省,改变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自信了。
- 培养自信,1.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健身搞起来,坚持并且形成规律,我执行力没问题),(读书,思维变了,行动和下意识地动作神态都会变,争取腹有诗书气自华。) 2.允许自己尝试一些收益大,即使犯错风险与损失也可控的新事物。(比如参加非诚勿扰哈哈。) 3.不要害怕失去,要么压根不属于你,要么现阶段你不配,失之我命。
- 现如今,明显感觉成长许多,不会抱怨了(在法国真要给自己个赞),看事情不会非0即1,心态也逐步稳健,开放,特别是思维与看待事物的方法与角度。反省自己的行动,找出可以优化的点,活得越来越快乐。